第五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于6月1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1677支队伍的激烈厮杀,各类奖项归属尘埃落定。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派出的由2017级MPAcc研究生王上、刘美麟、温建壘、王相乾、姚远五名参赛同学组成的U plus团队经过初赛、复赛,杀入决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全国前五名,获得大赛三等奖,指导老师杨熠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队长王上获得复赛最佳表现奖,创造了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参赛历史上的最佳成绩。
从厦门到成都,2023.4公里,只有三个小时的机程,而厦国会学子,为了此次比赛,从厉兵秣马到载誉归来,他们走过了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的背后是母校的大力支持,是老师的辛勤指导,是同学的挑灯奋战。
三个月很短,一季匆匆走过,三个月很长,看尽花开花落。驻足回望,在这九十多个日日夜夜里,已有说不完的场景、言不尽的瞬间刻在了时间的卷轴上。从动员大会上的必胜决心,到教师办公室的殷殷教诲再到自习室的熬夜备战,云顶岩下的一间一室、一草一木都见证和亲历了此次比赛。
让我们缓缓铺开时间的卷轴,唤醒那一个个珍贵的回忆。
3月21日,为给参赛选手加油打劲,组织备赛,学院研究生处组织教研中心、“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在教学楼举办案例大赛动员大会暨经验分享会。研究生处负责人张佳林教授在会上做了鼓舞人心的赛前动员,希望各参赛团队能够凝聚力量,全力以赴,以优异的成绩为学院争光。方志斌副教授对大赛赛程、比赛制度、奖励办法和注意事项等情况进行了介绍说明。在经验分享环节,教研中心主任邓建平副教授从专业角度,结合多年大赛指导经验,剖析了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厦门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郭绪琴女士从业界角度为大家解读了本次初赛案例,进行实务指导。2016级MPAcc林元学长则分享了他所在团队去年的参赛历程和感悟。
一份案例报告的完成需要足够的分析能力、丰富的理论储备以及良好的撰写表达能力。而此次会议上学长的经验分享、指导老师的专业剖析、业界专家的实务分析为参赛选手指点迷津,令大家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为后续案例报告的撰写夯实基础,也增添了大家的信心。
会议最后,各参赛队伍的队长代表团队进行了风采展示并宣读了团队口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环节中,U plus队提出的目标便是进入最后的决赛。收获一纸教诲,怀揣一份决心,带着一声祝福,厦国会学子的参赛之路在动员大会结束后正式拉开序幕,不忘初心的我们脚踏实地,信心满满的我们斗志昂扬。
这是案例报告写作期间老师和队员们微信里最常见的对话。强大的教师队伍是队员做完、做好案例的强大保障。每当文章失去思路,知识遇到障碍,老师便是同学们最坚实的后盾。通过与老师交流,深入思考,队员们往往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找到案例分析的方向,对症下药。队员们回忆,在指导过程中的杨熠老师、陈菡老师,陈朝琳老师等指导老师每每能够精准地抓住报告的要害,及时提醒队员报告中存在的盲点,更重要的是还能经常在关键时刻画龙点睛。
当然,除了提供宝贵的建议,老师的严格要求也是促成每个团队案例报告严谨完整的主要原因。参赛队员王上同学说,杨熠老师每次对报告内容的指导都精准到以一个字为单位,严格要求他们每个细节都做到位,案例的描述要有板有眼,问题的分析要有理有据,建议的提出要有条有理。
第一阶段时,每个队伍配备一名指导老师,而到了第二阶段,研究生处组织指导老师,会集力量,重新一起投入晋级队伍的指导工作中。老师不辞辛劳,不分你我的精神也是此次比赛我院队伍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个月前,八支队伍正式成军。他们有的是室友组队,有的是好友组队,还有的是由于各自原来队友的退出而合并在了一起。当点击报名确认的刹那,他们注定将一起走过接下来几个月的日子。在这么多天的陪伴里,大家有过快乐,也有沮丧,有过不谋而合,也有分歧争吵,但不变的始终是教室里那盏迟迟不灭的灯。
第一阶段各队的文本编写时间只有一周,要在上课的同时完成这五六十页的报告对于队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熬夜便成了家常便饭。那一周每天晚上,教学楼三楼自习教室的灯迟迟不愿熄灭,一个队伍占据一个教室,黑板上是复杂的逻辑导图,投影上是看不完的文献资料。每天结束时看到别的教室还亮着灯,总要过去互相寒暄,交流一下今日的成果,慰藉一下劳累的心灵。那时白驹过隙的不是时间,是机会,在匆忙的交错之间,巡回着丝丝缕缕的思路和框架。邂逅凌晨三点的厦国会成为平常,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已然稀松。
互相鼓励和帮助不仅仅体现在队内,更存在于各队之间。尤其是在复赛阶段,U Plus团队获得了其他团队同学极大的帮助。在备赛期间,别的队伍帮忙搜集数据、整合资料,协助进行多次模拟辩论。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曾熬过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黑夜。
本次案例大赛第二阶段需要团队走进企业,就财务共享主题进行调研。我院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先后组织队员赴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和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双方就财务共享的发展模式、业财融合推进情况、财务战略转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调研的过程中,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不仅体现在座谈交流和企业一线,更在存在于日常的碎片时间。队员回忆,在调研过程中他们发现,仅在餐桌上简短的交流,来往的信息、理念就能一下子拓宽大家的视野。虽然仅是一名倾听者,但是听取老师和公司高管在餐桌上提出的真知灼见却偶然成为了案例成功的关键。“财务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这个餐桌问题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并在案例报告中有所体现。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这个问题直到今日,直至未来,依然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
学无常所,学无止境,无论何时何地,同学们都能找到撰写报告的灵感、破解难题的诀窍。
在复赛开始之前24小时,主办方才会把对手的案例报告发给各队伍。要在准备好针对自己案例的发言稿同时,还要在一天内仔细研读对方报告,并找出漏洞提出解决方案,这对于队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方便随时随地打印对方案例和我方修改过的发言稿,方志斌老师特地帮同学们从厦门带了一台打印机到成都。在方老师出发之前,张佳林老师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打印机,并风趣地说这台打印机是幸运的打印机,会给同学们带去好运。
复赛前的那个晚上,这台打印机陪同着队员们进行一次次研讨,一遍遍模拟,一页页修改。正如一句成功的秘诀:当你有足够的野心,坚持下去,积累到一定的时候,运气来了就能抓住。大家怀着进入决赛的野心,在那一夜坚持到了清晨四点,确保每一环节万无一失,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上一点幸运成功进入全国六强。
6月11日晚上,U Plus团队载誉而归。第二天上午,院领导在行政楼为胜利之师接风洗尘,并聆听了师生的获奖心得体会。
刘光忠书记首先向全体师生表示祝贺,并希望同学们永葆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研究生同学们的学习学业、成长成才!黄世忠院长说道,同学们就是厦国会的青春名片,大家的付出拼搏和荣誉成绩,就是对学院最好的宣传,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劲头,奋勇争先。杨熠老师发表感想,此次团队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学院上下的全力配合,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希望未来能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张佳林老师发表体会,感谢院领导对研究生的关爱,感谢导师组对参赛队伍的悉心指导,感谢同学们的全力以赴,案例大赛的圆满结束也是一个崭新开始,愿未来仍携手一同前行。
比起获得一个全国性的奖项而言,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一次机会来检验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成果,试着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这一次历练为未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提供难以量化的巨大帮助。希望下一届同学们能超过我们,再创佳绩!为自己赢得荣誉,也为学校增添光彩!
感谢这次比赛,我常告诉自己,“人生短暂,要多体验不同的事物”,但若没有这次大赛,我大概是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一场如此激烈的辩论赛;感谢团队的每一位小伙伴,在比赛最困难的时刻,大家都没有放弃。
“全力做好过程,安心享受结果”是3个月的比赛中对于我来说最好的心里写照,我们一直没想过自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心里所想的只有如何全力完成这个阶段所要完成的内容,而结果往往也和付出是成正比的,所以,全力做好每个过程,把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当做终极目标,那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因为相信每迈出一个步子都算进步,所以我们踏实本分地做好每个阶段的案例,最终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决赛之路并没有那么难。案例大赛一方面是一个比赛,更重要的另一面,它是一个拓宽知识面和深度学习的机会,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去研究案例的题目,最好的结果就是提升了自身能力的同时收获了奖项。
一路走到现在,感慨良多,准备案例大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极大地拓宽了视野,对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案例大赛也让我认识到做案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写报告的层面,还需要对多方面知识的广泛涉猎和积累,厚积薄发,达到深入浅出地表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