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园师生说

当前位置: 首页 -> 厦园师生说 -> 正文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发布日期:2025-09-01 点击数:

文:薛卓

 

薛卓,1990年2月生,2014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首届全日制会计硕士(MPA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长期从事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及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2020至2021年被国家选派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财务审计工作。2022年4月起,被国家选派赴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担任初级专业官员(JPO)。

 

母校,是沿着环岛路,那个三面环山,流水淙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十年前,我拖着行李箱,满怀期待地来到这美丽的校园。跨进校门,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白色的建筑群与青葱的山色相映成趣;石阶在清澈的湖面上如钢琴键般一字排开......那一刻,如入梦境,如入画中。

入校十年,毕业八载,每当忆起那段珍贵的求学时光,内心最先浮现的永远是“感恩”二字。感谢恩师,教我技能,引我思考;感谢同学,友爱互助,勉励同行;也感谢党和国家,让我们生于太平,长于盛世。

八年前,我毕业就职于中化集团所属中国金茂,负责编制合并报表。记得在高级财务会计的课堂上,老师教我们用两种方法编制抵消分录,还让大家先自行尝试再上台展示,当时台下怨声四起,哀嚎不断。再回首,才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才明白学院和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六年前,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记得学院在各类课程中均推行案例教学,稚嫩的我们通宵达旦,搜集数据,寻找模型,生疏地运用“五力模型”“杜邦分析”“COSO框架”......费时费力过后,交出的成果差强人意,私下交流,仍会怀恋本科时代的传统教学。再回首,才发现案例教学中培养的思维框架、交流技巧和合作精神,在日常审计项目中处处需要,它教会我以风险为导向设立项目目标和项目计划,教会我用各种分析模型从财务数据中捕捉风险点,也教会我灵活运用谈话技巧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获取关键信息。

两年前,我有幸成为一名联合国审计工作人员,负责对维和行动开展审计工作。记得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英语听说课和英语读写课,用情景剧的方式鼓励每位同学开口交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这些语言技巧不仅是我工作的必备工具,也让我能和向外国友人探讨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故事。我还记得为了完成SAP作业,连续一周,午夜时分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当年熬夜吃的苦,如今助我在联合国Umoja系统中下载数据、编辑语句、汇总分析,并最终移交了数十条可疑线索,得到了维和部队管理层的感谢。

现在,我成为了联合国所属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的一名初级专业官员(JPO),走出国门任职。在农发基金与中国合作40周年的视频庆祝会上,我看到了负责中国贷援款的历任项目经理的采访,看到了各项目受益农户的采访。40年前,我们一穷二白,农业生产缺乏资金,农民生活举步维艰,接受的是最高优惠贷款;40年后,尽管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的是普通条件贷款,而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脱贫奇迹。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几年来颇有感慨:世界很大、很美、也很复杂。来到联合国的大舞台后,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我听意大利房东给我展示她的oppo手机,向我夸赞“China is the future!”;听黎巴嫩、也门、叙利亚的同事,讲起他们动荡中的故土,讲起他们的同胞历经千难万险只为活下去;听非洲友人跟我聊起孙子兵法和毛泽东语录,聊起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的铁路与高架桥;出差东欧国家,听当地司机和官员怀念苏联时代,感慨如今生活举步维艰。

身处异国他乡,在感恩老师、同学、母校的同时,更想感恩党和国家,感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让我们有平台、有机会将学院之所学施展到现实工作中,一步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翻开相册,被记忆带回十年前的起点,当年的青葱少年,在学院聚似一团火:大家一起博饼、一起办党日活动、一起聆听讲座、一起排练元旦晚会、一起体验马拉松、一起奋战考试周、一起到致同实习锻炼......经过学院的培养,大家已然长成栋梁之材,遍植于祖国各地:有的同学登上了讲台,将学院所教的知识和信念一代代传递下去;有的同学耕作于国企,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添砖加瓦;有的同学加入初创团队,响应中央号召,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作为厦国会校友,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都会珍重国家会计学院的“国家”二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个人行动践行学院校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